您现在的位置: 大宗易易学行业网 >> 易经义理主页 >> 正文

读书与学习大宗易

http://www.zhouyi.com.cn 甲午年丙寅月癸丑日(140211) 李洪成大宗易专业文章
广西百色 农炳亮


    杜甫诗句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讲的是读书与作文的关系:书读多了,定然对写作有帮助。就学易而言,同一道理。学识越渊博,对学易越有利;知识愈粗浅,提高卦技愈困难。
    美学家朱光潜说:“世间绝没有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。”语言学家张志公说:“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与其他有关的知识相互渗透,相互为用的,孤立的学习很窄的一门知识,并不能把这门知识学得精深。”宋朝文学家王安石说:“读经而已,不足以知经。”学易涉及世界观、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问题,这些均与哲学有关。联系、全面、发展地看问题,倘未经哲学思维训练而能为之实在不可思议。所以,哲学理论对学易者可谓不可或缺。大宗易常用到“内涵”“外延”,这是形式逻辑学上的名词,单单靠查词典而不学习形式逻辑的相关知识,即便理解,也是肤浅的。语文功底浅薄,对钥语的理解和运用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,学好语文同样是学易者须过的一关。如此等等。此处所举,微小部分而已。有种观点认为,什么都干不成才学易。平心而论,这不但是极端的偏见,而且是狂妄的无知。自古至今,学易者不可胜数,成就卓然者寥寥。据我看,才学两端谫陋恐为主要原因。刘伯温之大名在我国民间堪称如雷贯耳,其在易学上的成就令人赞叹不已。深究其故,他自幼即聪慧过人,而且勤奋好学,饱览群书,诸子百家无一不窥,尤对天文地理、兵法,潜心钻研,十分精通。所以,其成为易学大家,自在情理之中。当然,我们不能以他的造诣来要求我们自己,但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应是我们长期不懈的追求。易学领域如此,其他的亦不例外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式的天才达•芬奇,作为画家,他不仅仅是绘画而已,同时还研究光学的定律、眼睛的构造、人体解剖的细节以及雀鸟的飞翔,因此他在绘画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,绝非偶然。他们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。
    知识无边,吾生有涯。面对千千万万的书,我们究竟应该读哪些?不同的人因兴趣爱好、知识水平、理解能力、人生阅历等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选择。窃以为,除了卦书之外,最好先从哲学、思想、文化之类的书籍入手,因为它们与易学关系比较密切,如有条件再读别的。读哲学著作,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,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有利于形成联系、全面、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。哲学家、思想家看问题往往相对全面、深刻、客观,常人难以企及,读他们的著作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,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,可以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。这无论对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抑或提高断卦水平,都是大有裨益的。我国古代绝大多数预测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,它们之所以只在我国产生而不是在他国形成,必然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,这土壤便是中国传统文化。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,对系统掌握易学理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。
    近日,在读陶德麟、汪信砚主编的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》时看到以下文字:“……完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,从中学习它的立场、观点、方法,而不是孤立地抓住个别论述和个别词句,更不是单纯地背诵结论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整的科学体系,而不是一些孤立论断的堆砌,其中的每一条原理都是整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,都只有放在整个体系中、放在与其他原理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理解。”这段话真让我有醍醐灌顶、茅塞顿开之感。学习大宗易,我就犯有这个毛病:断卦时,有时只抓住某个或某些小规则而没有从总体上去理解和把握,没有放到整个体系中来分析,结果往往会断错。现在既找到症结之所在,今后当朝这方面多费思维上的工夫。
    朱光潜在《咬文嚼字》写到:“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,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。字有直指的意义,有联想的意义。比如说“烟”,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。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,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,鸦片烟榻,庙里焚香,“一川烟水”“杨柳万条烟”“烟光凝而暮山紫”“蓝田日暖玉生烟”——种种境界。”这里谈到的文学作品鉴赏中联想思维之运用,与六爻预测中的取象思维有相似之处,读后我深受启发。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常言道:留心处处皆学问。我甚至在一篇文学批评的长篇论文中,寻得断卦的灵感。此文甚繁,不便征引。当然,我说的是自己的体会,别人在阅读同一材料时未必与我同感。所谓因人而异,这是正常的。
    各类预测学迄今难登大雅之堂,仍被许多人斥为“迷信”。在这些人当中,有的著书立说,试图从理论上驳倒。阅读所及,本人认为,在这些著作当中,所谓批驳只是泛泛地谈,流于表面,隔靴搔痒。著者大多未曾深入研究各类预测学的内在机制,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反驳。这好比检察院控告某人有谋杀罪,却不曾举出充分的证据,远不能定案。毛泽东说:“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。”实乃精辟之见!当然这些著作也并非一无是处,闪光点还是有的,读之可对易学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。跳出易学圈外看易学,站在反方角度观易学,有时或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。
    书读多了,大脑中自然累积各种各样的材料,考虑问题渐渐趋于全面、客观、辩证,慢慢远离片面、主观、僵化。而培养这等能力,对提高断卦水平有极大的帮助。对学易人来说,易学的定位问题,我们心里应有自己的标准,不然有人问起则不知作何回答。个人认为,大宗易对周易应用的定位中肯而客观:周易预测是一门技术。在易学界,有人把《周易》称为“人类科学大纲”和“科学皇冠上的明珠”。把这至高无上的荣誉赐予它,心存疑惑的人不禁要问:古今中外,在有成就的科学家当中,到底有几人听说过或读过《周易》?难道科学家们看了《周易》之后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、有所创新、有所发明的吗?近现代科学的发祥地是欧洲,读过《周易》的欧洲人究竟有几个呢?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:“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,我觉得和《易经》有很大关系。”杨教授的意思极明了:《易经》阻碍了科学在中国的产生。既然《易经》是科学在中国诞生的绊脚石,“人类科学大纲” “科学皇冠上的明珠”云云,岂不谬哉!所以,以上说法定为过分拔高《周易》,并不为过。在以注重和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西方人看来,或许充其量仅为笑谈而已。国内某大师在其网站抛出这样一个问题,“你们知道秦始皇的墓在风水上为什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吗?”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,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来看,在于政治残暴,假如政治清明,不至于建立十五年就灭亡。如果政治清明,即使秦始皇的祖坟风水糟糕,秦朝也不会这么短命。退一步说,设若这个问题成立,依此可以推理:中国史上历代王朝的灭亡全然与皇帝们的祖坟风水有关!该问题的客观性以及实际意义何在?具备思辨能力的人心中自然会明白。
    再举一例。思想家梁漱溟晚年提出一个观点“人是个靠不住的东西”,网上有网友评论说,梁先生说法偏激,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了。事实上,梁氏的观点是针对专制体制而言,在专制体制之内,任何帝王或领袖再英明也难免不犯错误,一旦犯某些错误,其影响范围之大,造成后果之严重,超乎想象。梁氏对此是有切身体会的。所以,国家应建立民主体制。网友如果读过他的部分著作或对他生平思想有大致了解,就不会发此偏颇评论。由此看出,知识面广之重要了。
    谈到读书的体会,以愚之见,读文学作品,更多地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益;读学术作品,更多地对提高思维水平有益。就给予阅读者思想启示言之,所谓中国古典小说“四大名著”远不及哲学家张东荪之名作《知识与文化》。稍提一下,此书核心章节相当玄奥,弄懂绝非易事。诚然,很多时候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。问题在于,古今书籍浩如烟海,孰能通览?倘有时间、精力、学力还是翻翻学术作品为适。大概是个人情趣所在,我更喜欢读学术著作,其中的精品,作者广阔的视野、精详的剖析、谨严的推理、周密的语言犹如甘泉雨露,每每浸润我的思想,并使之得以升华。坦言之,读这类书颇费脑力,然我愿意涵泳其间,苦中求乐。只要持之以恒,相信必有所获。
    有人说,花一定时间和精力读其他书,岂不影响研究卦?此问题前边既阐述得极明白,无需赘述。
    有人说,道理我了然,但付诸行动困难重重。呜呼!古今成大事者,必有坚韧之毅力;缺乏毅力,一切免谈。
    有人说,我整天忙于生计,无暇看书。如果有志于学易,这纯粹是借口。鲁迅说: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愿挤,总还是有的。”时间问题已超出本文范围,于此不详论。

 

    (注:文章上传三天后可以纠错,每发现一次错误奖励2元易币。纠错请发表在论坛“建议、纠错”专版上,请点击:(http://www.zhouyi.com.cn/luntan/ShowForum.asp?forumid=533)

   
温馨提示:本网所有学习操作预测策划研究推荐等信息,仅供参考。若您在使用操作中出现风险或连带责任,均与本网无关

查询电话:0898-68596720   客服QQ:522073201
公司微信号:Lhc68596720
通信地址:海口市金贸西路金山广场诚心阁27D 邮编:570125 收件人:李洪成

琼ICP备05001007号-1